

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,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。开县局采取“引进来、联起手、扶上马、建平台”等措施,破解中小企业融资“瓶颈”,促进中小企业做大盘强。2008年以来,支持开县中小企业融资超过2.5亿元。
一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举措
(一)引进金融机构,营造宽松环境。2008年以前,在开县只有“三行一社”,即: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建设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(后更名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),由于种种原因,贷款程序繁琐,甚至部分银行存在抓大放小,对中小企业“惜贷”现象。针对这些情况,该局在获得开县人民政府同意和委托后,积极主动与重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联系,将重庆银行引入开县,为开县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。据悉,重庆银行开县支行从2008年10月进入开县以来,已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7950万元。
(二)组织银企联谊,创造融资环境。2009年1月22日,该局组织26户中小企业负责人和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建设银行、重庆农村商业银行、重庆银行在开机构信贷部门负责人举行银企联谊会,介绍企业发展规划,增进彼此了解,增强企业发展和银行放贷的信心,形成银企联合、合作共赢的良好环境。在当日联谊会上,3个企业与银行达成了意向性贷款协议。
(三)落实扶持措施,解决燃眉之急。充分发挥工商部门职能作用,支持重庆平安胜发建设(集团)公司等企业办理股权出质登记5例,被担保债权数达到516万元。同时,放宽动产抵押登记范围,把抵押登记办理对象扩大到个体工商户,抵押物扩大到将会有的产品,帮助32企业办理动产抵押,贷款1.42亿元。
(四)构建融资平台,支持企业发展。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企业,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金融支持。4月8日,开县首家小额贷款公司——重庆市开县绿盾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登记成立,注册资金4000万元,到目前为止,该公司已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000余万元。同时,积极支持由开县人民政府全额投资和直接管理的投融资平台建设,为重庆康城投资(集团)有限公司办理工商注册登记,该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,总资产25亿元,将成为一个集融资、投资、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为一体的企业集团,为政府、企业、金融部门搭建一个合作的桥梁,缓解发展中的资金困难,促进开县经济社会发展。
二、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
一是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规模较小、赢利能力差,达不到银行信贷的准入标准,难以获得银行贷款。
二是银行贷款办理期限较长,如抵押贷款,从评估到批准贷款,不但程序繁琐,而且评估费用不低,使部分个体私营企业望而却步。
三是企业融资需求与银行满足程序存在矛盾,贷款申请有的不通过,有的通过了但不足额,促使部分个体私营企业转向民间借贷。
三、对策建议
(一)加强登记政策引导,支持企业做大做强。深入开展“创业帮扶”工程,按照“培优、扶大、助小”的发展思路和要求,积极帮助个体工商户升级为私营企业、私营企业改组为有限公司、有限公司改制为股份公司,促进市场主体“升级换代”。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,鼓励企业集团化运作。
(二)拓宽融资渠道,帮助企业走出困境。支持各类投资主体组建股份公司,实现优质资产重组。积极开展公司股权出质、出资和“债转股”登记,支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、村镇银行、担保公司等各类投融资企业。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股份公司上市融资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探索以土地、林权、路权等方式入股组建公司,积极推动全县土地流转、注册商标知识产权等新型出资方式登记注册。
(三)创新服务理念,提升服务效能。着力转变工商登记服务理念,由主动服务向深度服务延伸。推行登记行政指导制度,制定“登记注册行政指导工作规则”,通过信息发布、事前提醒、行政告示等助导方式,帮助企业正确办理相关登记手续,指导企业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。积极推进企业网上登记,进一步完善网上登记服务平台,增设企业字号查询、登记流程查询、企业状态查询、前置许可查询、主要行业登记指引、登记指南、表格下载等一系列功能,使企业登记更加高效、便捷、透明。(开县局供稿)